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青年千人計劃”獲得者葉堅特別研究員和古宏晨教授共同指導博士生林俐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新型表面增強拉曼納米探針的制備與機理研究方面連續(xù)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先后發(fā)表在材料學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SCI IF = 13.592)和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SCI IF = 6.834)上。
熒光探針是一類在紫外-可見-近紅外區(qū)有特征熒光的分子,它們就像黑夜中的燈塔為科研工作者照亮了從微觀到宏觀各個層次上豐富多彩的生命現象,例如細胞凋亡。目前熒光探針已被廣泛應用于分子檢測和生物成像。然而傳統的熒光探針存在穩(wěn)定性差、容易發(fā)生熒光漂白、譜峰寬容易重疊、容易受到背景熒光的干擾等缺陷。與之相比,基于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的納米探針具有信號強且穩(wěn)定、譜峰窄、不易漂白、特異性好等優(yōu)點。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
拉曼光譜是一種散射光譜,與分子鍵的振動和轉動有關,因此它可以作為分子鑒別的手段。傳統的拉曼散射光信號較弱,但如果將分子吸附在納米材料上,其拉曼光譜信號可以獲得高達一百萬倍以上的增強,這一現象稱為表面增強拉曼效應。制備一個合適的納米材料是獲得高性能表面增強拉曼納米探針的關鍵,也是材料領域研究人員的關注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