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腸道菌群參與機體代謝,炎癥等生理學過程的研究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許多研究已經證明腸道菌群作為居住在哺乳動物體內的重要伙伴在調節機體健康和腸道穩態平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宿主與腸道菌群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相互調節的關系。
近日,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host and microbe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宿主細胞產生的microRNA能夠調節腸道細菌的基因表達影響腸道細菌生長。
不同物種以及不同個體之間在腸道菌群組成方面存在千差萬別,但是對于同一個體來說腸道菌群在一段時間內會維持相對穩定。但宿主究竟如何有選擇性地塑造腸道菌群一直以來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和人類糞便中含有大量microRNA,這些糞便miRNA能夠調節細菌的基因表達,幫助宿主控制腸道菌群的平衡。他們還發現糞便中的miRNA主要來自于小腸上皮細胞和Hopx陽性細胞,如果在這兩種細胞中特異性敲除負責miRNA加工的酶——Dicer,會導致糞便miRNA減少。
這些由宿主合成的miRNA能夠進入細菌,比如F. nucleatum和E. coli,特異性調節細菌基因的轉錄進而影響細菌生長。研究人員構建了Dicer在小腸上皮細胞中特異性敲除的小鼠,這種小鼠缺少來自小腸上皮細胞的miRNA,結果發現敲除小鼠表現出腸道細菌生長失控以及大腸炎加重的表型,而將野生型小鼠的糞便miRNA移植到敲除小鼠體內能夠恢復腸道細菌的平衡并改善大腸炎。
這項研究表明宿主產生的糞便miRNA在塑造腸道菌群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或可開發調節菌群的相關策略,幫助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