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團隊(第二排左五為王風平)
深潛歸來(右一為王風平)
近年來,科學家在海底及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了多種古菌,并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征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
生活在陽光下,我們看慣了飛禽走獸、樹木花草,不會對“萬物生長靠太陽”產生懷疑。最近幾十年,隨著海洋科技不斷發展,科學家們發現在海洋底部一些黑暗的極端環境下,也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教授王風平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文章,解析了深部生物圈一類重要新古菌門——“深古菌”中部分類群的特殊代謝機制和生物地球化學功能,為科學家查明早期生命起源打開了窗口。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41525011、41506163、91228201、31290232等)的支持。
“深部生物圈”的生命密碼
過去幾十年里,隨著美國深海鉆探計劃(DSDP)和大洋鉆探計劃(ODP)的實施,科學家們發現,海洋底部及沉積物中有微生物活動的跡象。
1977年,美國阿爾文(Alvin)號深潛器首次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Galapagos)洋中脊發現了深海熱液噴口和熱液生態系統。“從早期偶然性的海底勘測,到逐漸通過大洋鉆探項目來系統組織開展的系統性探測,人類已經認識到地球上存在兩個大規模的生物圈。”王風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一個是我們所熟知的由光合作用維持的地表生物圈,一個便是存在于地球深部由化能作用支持的黑暗深部生物圈。”
由于探測手段的發展,科學家對“深部生物圈”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深海古菌是深部生物圈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多年來,研究者已經發現,深海古菌產生甲烷、害怕氧氣,并能在高鹽、高溫的極端條件下生長。研究者們認為,古菌有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
“圍繞深海古菌的研究,將豐富我們對生命極限和起源的認識和理解。”王風平表示。
首次命名“深古菌”
近年來,科學家在海底及海底沉積物中發現了多種古菌,并根據其形態及生物化學特征對古菌開展了定性分類研究。而高通量測序和宏基因組技術的不斷發展,則讓科學家獲得了更多的定量研究成果。
由日本科學家發現的一種尚未命名古菌吸引了王風平的注意。“從1999年發現到2013年,都沒有一篇關于它的論文。”她說。這類古菌生長異常緩慢,難以在實驗室實現培養。并且細胞體積偏小不宜檢測(直徑約0.4~0.6微米的球狀顆粒),因此其研究進展非常緩慢,科學家對它幾乎一無所知。
王風平在日常研究工作中,從許多來自不同地點的樣品中發現了這種古菌的存在。“不光在海洋深部,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也發現了它。”王風平說。
2013年,王風平小組發現,這類古菌在系統發育上處于一個新分支,顯著不同于目前分類已確定的所有古菌門類。“它代表了一類自然界比較古老的古菌,因此,我們提議將MCG古菌歸類于一個全新的門類,命名為‘深古菌門(Bathyarchaeota)’。”王風平表示。
“深古菌”成為目前首個由中國學者提議的古菌門分類。
首次發現自養乙酸合成
據推算,“深古菌”在自然界的含量約為2~3.9×1028個細胞,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微生物之一。由于其廣泛分布,研究人員推測,它可能具有豐富的代謝形式。
隨后,研究團隊與深圳大學教授李猛和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教授Stefan Sievert合作,成功解析了深古菌部分類群的獨特代謝形式。發現其同時具有降解難降解有機化合物例如芳香烴化合物、幾丁質、纖維素等的代謝途徑和利用無機碳自養合成乙酸的途徑,提出深古菌是海洋沉積物中碳循環和生態系統的核心驅動者。
“我們先從深古菌的基因中找到了能夠自養乙酸合成的基因片段,并克隆了‘乙酸激酶’的基因,驗證了這一功能。”王風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乙酸可以作為能源支持生物生長,例如古菌可以利用乙酸合成甲烷,很多細菌可以利用乙酸異養生長。”
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并證實古菌具有自養產乙酸的代謝方式。
科學基金:為交叉學科指引方向
王風平坦陳,從事基礎研究的歷程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密不可分。
2002年,王風平回國后來到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由于對基礎研究感興趣,王風平只花了兩年時間便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當時,我的研究方向在幾丁質的降解。”她說。
隨后,王風平將大量精力放在深部生物圈的科學問題上。2009年,她還曾登上阿爾文號,在以“深海熱液口的黑暗生命研究”為主題的航次中,她在瓜伊馬斯海盆下潛到2012米深,成為當時下潛最深的中國女科學家。
2013年,王風平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部計劃”,主要承擔有機質轉化和碳循環相關的研究課題。在她看來,如今在深古菌上的收獲,與該計劃中的研究分不開。
兩年后,王風平以生物學家的背景,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我是生物學家的背景,得到的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學部的支持。”在她看來,正是科學基金對交叉學科基礎研究的支持,引導了科學家在深部生物圈上不斷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