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項發表在國際雜志Cell Chemical Bi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深入揭示了一種引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毒力的分子途徑,文章中,利用模擬細胞環境的新型工具,研究人員就重建了一種能夠調節金黃色葡萄球菌毒力的關鍵受體蛋白,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會誘發人類出現從皮膚乃至肺部等一系列感染。
研究人員Tom Muir表示,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著“雙重人格”,當其位于皮膚表面時處于良性狀態,但一旦其進入到機體膿腫或創傷位置就會改變行為,開始制造一系列蛋白質來引發多種嚴重問題。細菌能夠利用名為群體感應系統的信號系統來開啟壞行為的表現,在群體感應系統下細菌就會分泌名為自誘導肽類(AIPs)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能夠被名為副基因調節激酶(Agr)的受體蛋白所檢測到,一旦激酶感知到特定濃度的肽類,細胞就會釋放出“愛搗亂”的蛋白質或毒力因子。
群體感應系統同時也是細菌進行計數的一種系統,當其達到一定閾值后就會開始發起攻擊,細菌并不會過早地向機體發起攻擊因為這會消耗其能量,因此當細菌的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一定的攻擊行為。在細菌的群體感應系統中有四種不同類型的肽類,每一種肽類都會被相應的Agr受體激酶所檢測到,當細菌開啟群體感應系統后就會促進肽類-受體進行配對。
為了調查細菌群體感應系統產生時間和受體激酶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納米磁盤”來觀察Agr激酶如何細胞樣的環境中運轉,利用這種新型的“納米磁盤”研究人員也能夠清楚闡明受體激酶AgrC的激活機制,同時還能夠在激酶中發現一種能夠影響激酶活性的關鍵調節性熱點區域。
本文研究深入闡明了細菌細胞中激酶開啟的分子機制,對于后期研究人員開發新型藥物分子來抑制激酶的活性提供了一定思路;研究者Muir說道,本文研究對于后期我們進行藥物篩選非常重要,盡管當前研究僅僅是初期階段,但新型工具的開發無疑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后期更為深入的研究。